寒武纪)是一家在北京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,主要做的是研发、设计和销售能用于数据中心、小型设备和手机等终端的 AI 芯片,还会提供配套的软件和解决方案。2020 年 7 月 20 日,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,是国内 AI 芯片领域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。
主要业务和产品
寒武纪的业务主要是研发能在不同场景使用的 AI 芯片,主要产品有这几类:
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芯片:像思元系列芯片和加速卡(比如 MLU370-X8、MLU290-M5),能用到数据中心、云计算这些需要高性能计算的地方,支持大模型的训练和运行。其中思元 590 芯片,用了 7nm 的制造工艺,计算能力达到 512TOPS,性能和英伟达 H20 差不多,能满足 DeepSeek、智谱 AI 等大模型运行的需求。
适用于边缘场景的芯片:比如思元 220 芯片,是为智能安防、自动驾驶这些对功耗要求低的场景设计的,到现在已经卖了超过一百万片。
芯片相关的技术授权和软件:寒武纪的 1A/1H/1M 处理器技术曾经用到华为麒麟芯片里,累计在超过 1 亿台智能终端上使用。它的基础系统软件平台(Cambricon NeuWare)能和主流的 AI 框架(比如 PyTorch、TensorFlow)搭配使用,让开发者更容易迁移使用。
技术能力和研发投入
技术优势:公司自己研发了 MLUarch 指令集和智能处理器的内部结构,能支持不同精度的计算和稀疏运算,在适配大模型、能耗和效率方面有竞争力。到 2024 年,已经获得超过 1800 项专利授权,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 95%。
研发花费:2024 年在研发上投入了 10.72 亿元,占当年收入的 91.3%。研发团队有 741 人,占员工总数的 75.6%,其中 78.95% 的成员有硕士及以上学历。2025 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比去年同期增长 38.33%,一直在优化芯片结构来适配大模型的需求。
市场情况和财务数据
收入增长:2024 年收入 11.74 亿元,比上一年增长 65.56%;2025 年第一季度收入 11.11 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 4230.22%,第一次实现单季度盈利,净利润 3.55 亿元。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芯片收入占比从 2023 年的 13.5% 涨到 2024 年的 99.3%,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。
市场地位:在 2024 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 50 强里排第 1 位,在国内 AI 芯片市场占大约 12% 的份额,在政务云、运营商市场拿到超过 60% 的项目。
行业竞争和政策支持
竞争情况:主要的竞争对手有英伟达、华为昇腾等。寒武纪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厂商,性能和国际水平接近(思元 590 在功耗和性能的比例上比昇腾 910B 好),再加上国产替代政策的支持,在政务云、金融等领域有优势。
政策推动:因为美国对中国高端 GPU 出口限制(比如 H20 不让出口),国内智能计算中心建设(比如 “东数西算” 工程)使得国产芯片的需求增加。寒武纪参与了南京、昆山等地的全国产化智能计算中心项目,2024 年智能计算集群业务收入 6.05 亿元。
客户和合作情况
客户情况:2024 年,前五大客户带来了 94.63% 的收入,主要有互联网大公司(如字节跳动)、运营商(中国移动)和政府项目。比如阿里云用寒武纪的 MLU 芯片搭建算力集群,南京智能计算中心和寒武纪合作上线了全国产的 DeepSeek 大模型。
合作建设:和科大讯飞、联想等企业一起开发行业解决方案,开放的工具链(如 Cambricon NeuWare)吸引了开发者,逐渐形成 “芯片 - 云服务 - 应用” 的完整链条。
面临的挑战和风险
客户太集中:第一大客户带来 79.15% 的收入,存在订单变化的风险。
供应链依赖:7nm 芯片靠中芯国际代工,良品率 85%(台积电同期是 92%),先进的制造技术还受到外部限制。
软件生态有差距:软件生态的成熟程度比不上英伟达的 CUDA,需要不断优化工具链来让更多开发者愿意使用。
未来计划
寒武纪打算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,重点优化芯片对自然语言处理、多模态大模型的适配能力,还会拓展边缘端(如 AI 电脑、自动驾驶)和行业垂直场景(金融、能源)的业务。2025 年计划筹集 49.8 亿元用于大模型芯片平台建设,目标是在 2027 年实现国产算力自主可控。
总的来说,寒武纪是国内 AI 芯片国产替代的核心企业,靠着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实现了商业化的转折,但还需要在生态建设、客户多元化和供应链安全等方面不断进步,以应对国际巨头的竞争和技术更新的压力。
广升网-股票在线配资开户-炒股开户平台-中国正规股票app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