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0日一整天都在雅典参观游览,目的地是:
1、泛雅典娜体育场 2、先发广场 3、利卡维多斯山 4、Plaka 老城区
泛雅典娜体育场
泛雅典娜体育场,又称卡利马尔马罗体育场,位于希腊雅典,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完全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体育场。它最初建于公元前4世纪,用于庆祝祭祀雅典娜女神的泛雅典娜节,后在公元2世纪由罗马贵族赫罗德•阿提库斯(Herodes Atticus)重建为大理石结构。体育场在拜占庭时期逐渐废弃,直至19世纪被重新发掘,并在1896年作为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主会场而重建。如今,这座历史悠久的场馆不仅是体育场,也是国家仪式、庆典、演唱会和雅典马拉松终点的举办地,正式向公众开放,并设有博物馆空间,游客可登上大理石看台俯瞰赛道,感受两千多年历史的厚重。它不仅是古典建筑和奥林匹克传统的象征,更是希腊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的核心场所之一。
展开剩余96%先发广场
希腊首都雅典的心脏——宪法广场也叫“议会广场”,是现代希腊最具象征意义的广场。它位于“雅典国会大厦(旧王宫)”正前方,背靠卫城,面向城市主干道,是国家政治、历史与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。
宪法广场源自人民争取的胜利。
广场名字“Syntagma”在希腊语中意为“宪法”。这个名字源自1843年9月3日的一场历史事件:
当时,希腊刚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独立不久,由巴伐利亚的奥托国王(King Otto)担任第一位国王。但他实行专制,拒绝设立宪法,引发人民和军队的不满。
在那个历史性的夜晚,士兵和民众聚集在王宫前(即现在的国会大厦),要求国王颁布宪法。最终奥托国王屈服,同意建立君主立宪制度。为纪念这一胜利,广场便被命名为 “宪法广场”,成为希腊民主制度确立的象征。
无名烈士纪念碑
它建于1932年,灵感来自巴黎凯旋门下的无名战士墓,用以纪念在历次战争中阵亡、却身份不详的希腊士兵。纪念碑正中央是一名倒卧的古希腊战士浮雕,身披盾甲,手握武器,象征着英勇、牺牲与永恒的荣光。
石碑左右刻有希腊在历史上参与的重大战争名称,如巴尔干战争、第一次世界大战、希土战争等,提醒人们这些为国牺牲者不应被遗忘。
总统卫队与换岗仪式
总统卫队专门守护无名烈士墓。他们身穿19世纪的民族军装,其中包括:
• 白色的百褶裙(代表希腊历史上的400年奥斯曼统治,每褶象征一年);
• 红色流苏帽;
• 绣花束带和长袜;
• 还有最引人注目的:皮制木底鞋(tsarouchia),鞋尖上装饰有黑色毛球。
每天整点,尤其是周日11:00的换岗仪式最为盛大,是游客拍照留念的热门时刻。卫兵换岗时的动作虽然缓慢却极具力量和规范,体现出对烈士的尊重和仪式的庄严。
宪法广场和无名烈士纪念碑,不只是两处“景点”,更是希腊人民自由意志与英勇精神的具象化。它们讲述着民族的奋斗、牺牲与信仰,也记录着一个古老国家如何从古典走向现代。
利卡维多斯山(Mount Lycabettus)
看过卫兵换岗,我们乘坐缆车来到利卡维多斯山顶,纵观雅典全景。
利卡维多斯山《维基百科》图片
“Lycabettus”这个名字来自古希腊语中的“λύκος”(lykos),意思是“狼”。传说这里曾经是一片林地,栖息着不少野狼,因此得名“狼山”。
正直中午阳光最强时,对摄影人来讲这简直是灾难,为了更好地欣赏到雅典城市风貌,看清建筑轮廓,下面还是用《维基百科》的图片。
圣乔治教堂是一座东正教教堂,建于19世纪,用白色石灰粉刷而成,阳光下闪闪发光,仿佛漂浮在云端。
在雅典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城市中,利卡维多斯山高高耸立,成为市区最高点,也是一处俯瞰雅典全景的绝佳之地。山顶海拔近300米,洁白的圣乔治教堂静静守望天际,宛如神明的居所。白昼时分,登高远望,可见帕特农神庙与爱琴海交相辉映;夜幕降临,城市灯火与群山剪影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神话图景。今天,游客可乘坐缆车直达山巅,也可沿蜿蜒山道步行登顶,沿途松柏环绕,阳光洒落枝叶之间,别有风情。
帕特农神庙静卧在卫城之巅《维基百科》图片
《维基百科》图片
从利卡维多斯山看雅典卫城夜景 《维基百科》图片
从利卡维多斯山看泛雅典娜体育场夜景 《维基百科》图片
然而,这座山不只是自然景观那么简单。它的存在,还承载着一则流传千年的神话——雅典娜与“失手落山”的传说:
相传在遥远的神祇时代,睿智的女神雅典娜为了心爱的城市——雅典,亲自打造一座神圣的庙宇,供奉至高的宙斯(亦有说法为让卫城更显雄伟)。她从遥远的北方带回一块巨大的山石,准备将其置于卫城之巅,作为基石。正当她飞越阿提卡平原、即将抵达卫城时,夜空中忽然传来一声夜枭的叫唤。夜枭是雅典娜的圣鸟,象征智慧,但这突如其来的叫声打乱了她的节奏,让她手一滑,那块巨石便从天而降,重重地砸落在地上,化作如今这座巍峨的利卡维多斯山。
从此之后,利卡维多斯不仅成为城市的制高点,也成为一座蕴藏着神意与传说的神圣之山。它仿佛在悄然提醒世人:即使是神,也会因人间的细微之音而留下遗落的痕迹,而这遗落,却成为了永恒的风景。
利卡维多斯露天剧场《维基百科》图片
现在,这里不仅是观景胜地,也常举办露天音乐会、艺术活动。山下有咖啡厅、书店、画廊。
据说山顶的这座露天剧场曾接待过许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家。
利卡维多斯山不仅仅是一座山,它是一段流传千年的神话,是雅典女神遗落的“神石”,更是今日雅典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地标。
下山后顺便到哈德良拱门打了个卡。
哈德良拱门横跨希腊雅典中心的一条古老的道路,这条路通往城市的东侧包括奥林匹亚宙斯神庙在内的建筑群。据说兴建这座拱门是为了庆祝罗马皇帝哈德良在公元131或132年的到访,皇帝来此是为了当时附近新建的神庙,向该市捐献了大量财物,对于如此重大的荣幸,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尊敬。虽然不能确定是谁修建了此门,但是负责设计和修建的可能是雅典或其他希腊城市的公民。在拱门的正反两面都刻有文字,分别称忒修斯和哈德良为雅典城市的创建者。目前尚不能确定,这里的城市是指整个城市或城市的两个部分:老城和新城。但是,早期的想法认为拱门标志着古代城墙的位置,因而区分了该市的老城和新城,但是已被进一步的挖掘证明不正确。——《维基百科》
Plaka,复活节之后
复活节的烟火尚未完全散去,Plaka的街巷已经重新拥抱人间烟火。
这是雅典最古老的街区,也是城市心跳最柔软、最真实的地方。沿着蜿蜒而上的鹅卵石小巷缓步前行,两侧是白墙红瓦的老屋,屋顶上爬满了藤蔓和风干的百叶窗;三角梅像是春天从空中洒落的碎片,倚着墙角开得恣意。那些拱形小门、青铜门环和蓝色木窗,仿佛从某本旅行旧书中直接翻到了眼前,又恰如其分地属于此刻的风景。
节日的余温仍然在街道间流动。空气中弥漫着木炭火的香气与烤全羊的油脂味,在阳光的蒸腾下像柔和的轻雾漂浮。小巷深处不时传来陶瓷碰杯的清脆声,一句“Yamas!”(干杯)在街头回响,带着笑声、希腊语的卷舌与酒精微熏的热情。Plaka此刻就是一张悠长的节日餐桌,从黎明铺开,一直铺到夜色四合。
街头巷尾的餐馆座无虚席,露天咖啡座前的桌布被风轻轻掀起,花篮里插着野雏菊和橄榄枝。侍者不急不躁地端着托盘穿行其间,脸上带着半是微笑、半是默契的表情。他们知道,在Plaka,没人愿意走得太快,连等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行人熙熙攘攘,却毫无浮躁之感。游客在橱窗前驻足,望着橄榄油瓶、手绘陶盘、金色的拜占庭圣像;本地人坐在街角翻看报纸,或在小广场上闲聊、踢球、逗猫。一些老人戴着草帽,拄着拐杖站在屋前晒太阳;孩子们把复活节剩下的彩蛋当球踢,尖叫声在石板地面回响出圆润的回音。
小教堂里的人走走停停,不时地有人亲吻耶稣的头像
我们也入乡随俗,找了一个离人群远一点的地方要了两杯咖啡两瓶啤酒,分享雅典人的烟火气
Plaka的节奏,从不属于日历。这里仿佛存在于一种特殊的时间里,不是分秒计量,而是按阳光、烤肉香、人的笑声和猫的步伐来刻度。你一坐下来,就能与它同步——喝一口酒,就满足;讲一句话,就笑;晒着太阳,就闭上眼,仿佛这一刻,就是生活最圆满的时刻。
而Plaka,正是这份状态的容器。它并不喧哗,却比任何地方都热闹;它并不追赶时间,却永远被时间包围。它仿佛知道,我们都是在繁忙生活中喘口气的人,于是用它的光影、墙角、食物和笑声轻轻接住我们。
日落时分,卫城的轮廓在远处泛起金边,灰白色的大理石在暮色中轻轻发亮,如神祇遗留在人间的凝视。而Plaka脚下,生活还在继续。酒还在斟,羊肉还在翻烤,街头艺人拿起布祖基琴,弹唱起关于爱情、海风与流浪的旧歌。
在这里,过去与现在没有鸿沟。几千年的石头上,坐着如今的人,喝着百年前的酒,说着人类一直重复说的话:“真好。”
摄影︱屈兰根 配文︱潘天翠
发布于:美国广升网-股票在线配资开户-炒股开户平台-中国正规股票app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